时间回溯到2001年,那时的音乐产业正处于被Napster的围攻之下。然后,直到苹果在iPad、iPhone和iPod之前推出了iTunes。
其实,这并不是iTunes的开始。它原来是由Jeff Robbin和Bill Kincaid开发,作为一个MP3播放程序被称为 SoundJam MP,并且由 Casady & Greene 在 1999年 发表。到了2000年,苹果收购了该产品及其团队,并给予一个新的使用者界面并且整合相关功能,发表做为iTunes。
在iTunes第一次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商店,你甚至不能利用它刻录CD。但是现在,你可以在iTunes上购买音乐、电视、电影、应用、书籍等等。这听起来很不错,但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使得iTunes就像一个零散的产品以及让人感到混乱的用户体验。
iTunes刚发布时,其图标上是一张CD,上面还有音符。当CD变得过时,苹果又放弃了这一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有音乐音符的圆圈。这也许会有点奇怪,因为那个时候这一软件早已覆盖到了比音乐更广的领域。好在,苹果保留了iTunes的名字。
拥有“i”前缀的命名让苹果的产品线看起来更加干净整洁,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只是“Tunes”,那将显得毫无意义。不过也正如拨打电话并不只是iPhone的主要功能一样,iTunes的命名也具有误导性。它可能会让你觉得这一软件似乎只与音乐有关。
当然,除了令人困惑的这一点,iTunes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其内容导航结构并不直观,我尝试着去查看“应用星球”(Planet of the Apps),但是我发现并不容易找得到。
应用星球是苹果在Apple Music 和iTunes 上线的一档原创选秀电视节目,而 Apple Music是苹果的一项流媒体服务,旨在与Spotify竞争。如果要搜索应用星球的相关电视节目,你只能以试播预览的方式观看,你也只能去到 iTunes 的“音乐”部分才能观看到完整的内容,显然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一个原本就很混乱的流媒体音乐服务上堆叠更多的东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已经不是苹果第一次这么做了,就比如此前推出的iTunes Ping 服务。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它被称为技术债务。开发人员为了在软件更新迭代时节省时间,往往会在工作上“抄近路”,这些行为的影响自然会日积月累累积起来,有些精力充足的团队也许会抽出时间来“还清”这些技术债务。但有些团队不会,当这些技术债务变得如此越来越糟糕的时候,它就会在你的用户体验中出现出来了。
iTunes在几年前就达到这个拐点了。但苹果公司什么也没有做,用户体验也就从那时起开始走下坡路了。苹果需要重新开始,他们需要一个数据模型解决今天 iTunes遇到的问题。
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想法就是把iTunes拆分到一系列的应用程序套件中,将其以内容类型进行区分或许会使其更容易使用。如今,听音乐、看视频、应用下载都有了专门的应用,如果把iTunes 原本的这些功能拆分出来,自然能使iTunes 简洁许多。
当然,很难想象出苹果会在这一点上对iTunes做出什么,苹果陷得太深了。他们现在不能回头了,如果他们将Tunes简化成一系列单独的应用程序,那苹果就必须全部支持它们,这会给苹果带来新的挑战。
苹果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自然不利于提高iTunes的使用体验。这很奇怪,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正不断壮大。在电影领域,苹果的主导地位自2012年以来下滑了20%-35%。而现在,他们投资了10亿美元到电视和电影中,苹果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与亚马逊和Netflix不同,苹果拥有着ios操作系统的优势。相比于许多竞争对手,当用户上网或打开电视时,苹果是他们的第一个接触点。苹果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提供内容。
现在,苹果更专注于iOS和AppleTV,但iTunes仍然是苹果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非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热门电影或系列,他们才可以提高用户在每一个平台上的体验。否则他们需要杀了iTunes并创建一个不在Napster时代的应用程序